第903章 奉命剿匪
    (感谢书友“魂醉湘西”的5张推荐票。)    谢玉恍然暗想,按照网友的说法:“这个权贵,不是说的他这现在的老子,城阳侯凌益吧!”    嘴上自然不能这么说,只是道:“相信少将军一定要能把那些蛀虫和鼹鼠查出来。”    接到军令后,拜谢玉假军侯,除领麾下二十羽林军,有去城外龙首原禁军大营,点二百禁卒。    这时谢玉明白,这羽林军人数虽少,不但是守卫宫禁,也有后备军官的意思。    这中间有点小插曲,去龙首原禁军大营点兵,果然天气转凉、或是嫌弃缴匪军功不大。    不少禁卒,都没有出战的意思。    好在,文帝承国不久,军气未散,自有不少渴望建功之辈。    加上谢玉点军人数不多,调兵还算顺利。    之后开武库,收拣可用兵械。    怎么说呢,这都城不愧是王朝京都,武库精良自上一筹的。    谢玉也打着出征的名义,给自己好好武装了一番。    尽管现在朝廷生产兵械的匠作监生产兵械,尽量靠近一个标准,以求战能时的统一。    但到底是封建手工时代,兵械的制作自然也有上下限的。    进了武库的谢玉,虽然碍于军令不能进去内库。    但外库中,也不乏精品,谢玉立刻给自己换了一身。    而且心中已经有了打算,这次出征回来,除了军铠甲胄上交,其他都报损自用了。    就比如,新的一把良弓,虽然原始弓力不过一石七斗,但这弓身中该是“无意”中添加了特殊的金属合金。    让谢玉好好调试一番,在搓农出合适的弓弦,弓力放大到三石,谢玉看也是没问题的。    可谓是拣了一个漏,其他小漏也有,只是没这把弓,更能让谢玉重视。    自此,命丧在谢玉原来那把没有三百,也有五百人命的磨损老弓,可以退役了。    出征缴匪,这只两百来人的小队伍,太不显眼了,也就是少将军凌不疑过来送行一番,    随后低调出征。    一般武具朝廷没有吝惜,可谢玉想多要战马时,朝廷吝惜的很,只批了二十骑。    让谢玉很是失望,就是请少将军凌不疑说和,也不过多加了五匹,这还是看在少将军凌不疑的面子上。    但等这些战马到手时,更让谢玉郁闷了,什么战马。    多数是驮马还差不多,对此,谢玉也只能把自己那三匹寄养在少将军府陇西大马给带上。    勉强筹够合用骑兵,八骑。    这和谢玉心中预想差太多,想到这次缴匪是谢玉第一接到军令独立出征,或中间也有少将军凌不疑对自己的考验。    谢玉从少将军府那边取回了想要在都城买大房子的金饼。    点要了不少轻型偏厢车,辎车,套上驮马,以及在骡市气人购置的骡子驴子。    起码能多装些补给,算机动步兵了。    怎么也比,让军士们以脚赶路,来的省快!    既然不受重视,谢玉决定要有更好的表现才是。    一般来说,古代封建大军开拨,除了要足够的钱粮,要保证完备作战为目的军事行动,还要招集军队数量两至三倍的民夫随行。    民夫们承担攻城时填埋护城河、消耗敌人箭失等守城物资的同时。    也为作战士卒提供后勤保障,让将士们可以养精蓄锐,专注厮杀。    当然,夸张些,有时候民夫还要代替军粮的作用,但这只是特殊情况。    只是,谢玉这支军队,人头太少,加上也算是内线作战。    在粮草方面,沿途只需要有驿站少量供给就可。    而民夫方面上,军令上考虑至少道路还算通畅平坦,开始不做要求。    而到了兖州地界时,让兖州派遣一定数量的州兵和民夫,配合谢玉他们行动。    谢玉刚进都城没几天,其中情况还未摸清,只能先依令而行了。    有驴骡驮车的加持,不过三日,二百来人的队伍就已到兖州。    向刺史府递交军令文书,刺史府对这只都城来的缴匪军,很不重视,只派了一个书吏前来协调。    按军令要求,还要点写州兵的。    但只给了两百民夫,麾下羽林军士,见受到如此轻视,立有翻脸的冲动,谢玉连忙给阻止了。    因为谢玉明白,这不是这个书吏失误。    而且看的出这书吏确怕这些都城来的军汉翻脸,所以拿到协调军令时,怕一时做蜡,尽量替谢玉他们挑选了壮年民夫。    这些谢玉都看在眼里,自然不会难为他。    对于这些羽林军士,或在宫城见过太多品级高的官员,就如同大银行的点钞员,殊不知县官不如现管的道理。    更何况现在又是在兖州,人家的地盘。    听说兖州刺史河北门阀士族清河崔氏子弟,这清河崔氏可是四姓五望之家。    不是说,要娶就娶五姓女,这五姓中就有崔姓。    只是,现在是兖州崔使君轻视自己,还是有人从中做梗,就不知道。    情况不明,还是以不动制作为主。    谢玉和这书吏说,想在这州城采购骡子、驴牵车为代步。    这书吏见能免挨一顿揍,自然进了些心力,让谢玉省了不少银钱。    这事略过,在兖州城修整一日。    车队继续出发,之后路过一些郡县,官长也多少派遣民壮支援谢玉缴匪。    队伍扩大到六百人。    又不止一日,终到了在谢玉心中规划临时缴匪驻军大营,清县城。    至于为什么选择这里,一方面这是蜀地和都城联络的必经之地。    二是这清县城到蜀地之间,因为山脉余尽,开始变得山高林密起来。    线报上说,所发生打劫行人拦截商队的事件,多在这个路段。    有传言这道上大小匪寨过百,中间有前朝逃卒、杀人灭家的逃犯、有失意的江湖客,有造反失败的野心家后裔。    到了这清县城,程老县令率领县中头脸人物,出城迎接,终于让军士们,得到了一些着重感。    谢玉也是心生欢喜,有地方士绅这群地头蛇帮忙,配合剿匪,从情报上就算是赢了一半。    对此,谢玉知道更该谨慎才对。    程老县令:“谢军侯,本县百姓,盼望朝廷剿匪,若星星月亮、昭昭。”    谢玉突然想到了他现在是假军的身份,也是客气道:“程老县令客气了,在本军侯看来,这军若鱼,而民若水,无水这鱼何以成活。”    /74/74690/2968499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