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6节
朱翊钧听着没意思,这里人多,他觉得热,便让冯保退了出去。 几人簇拥着他来到树荫下,微风一吹,凉爽不少。现在人们都聚集在正殿那边,这里倒是清静。 他们挑了张石桌坐下来,朱翊钧说口渴了,王安便去找道士讨了些茶水。 朱翊钧不喜欢太苦的茶,王安特意为他讨来一碗清水,小家伙咕嘟咕嘟灌下去,又呼出一口气:“真凉快呀!” “哈~”旁边忽然传来一声轻笑,朱翊钧循声望过去,原来在空地的另一边,石桌旁也坐着几个人。 这几人看起来约莫二三十岁,朱翊钧一回头就对上了其中一人的目光,便被其吸引。 原因无他,只因这人长得实在是太好看了。 朝廷任用官员,不但看科举成绩,也挑长相。尤其挑选举人充补地方衙门的闲差,主打一个以貌取人,几十上百人中,挑几个好看的就可以做官了。 所以,朱翊钧见过的官员,无论老的还是年轻的,长得都不差。 但眼前这人,朱翊钧小朋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,长得也就仅次于他的张先生。 或许是各有各的好看,两个人不相上下,但朱翊钧心里,他的张先生最好看! 作者有话要说 回答几个之前评论区的问题: 1,徐渭没名气,排不进明史前100。我觉得见仁见智吧,但是解缙和杨慎应该有话说。 2,冯保竟然敢在皇孙面前议政?冯保作为司礼监太监,万历伴读,议政就是他的主要工作(他不管万历日常吃喝拉撒,这算个私设吧)。 嘉靖-万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历史时期,和王朝或帝王无关,而是因为这一时期璀璨的文化。一个能人辈出的年代,文官能领兵,武将也能吟诗作赋。这个能人辈出的时代,杨廷和、王守仁、徐阶、高拱、张居正、戚继光、谭纶、胡宗宪、杨慎、徐渭、王世贞、唐顺之、归有光……以及许多这个文后面还会出场的人物,数不完,根本数不完。 《本草纲目》《金瓶梅》《西游记》《牡丹亭》等著作也都诞生于这一时期。 可能这个文不太好看,许多时候,我写得也很挣扎,但内容却是我真心想写的。 第70章 那美人儿也看着朱…… 那美人儿也看着朱翊钧,两个人对望,朱翊钧咧着牙冲他笑,他也冲着朱翊钧笑,笑起来眉眼隽秀,明眸皓齿,更好看了! 他俩正对望着,旁边那人从石桌上的碟子里拿了棵水果,剥了皮,顺手递给了美人儿。 朱翊钧的目光立刻就从美人儿的脸上转移到美人儿的手上,那果肉是橘粉色的,鲜嫩多汁,看着就很美味。 朱翊钧歪着脑袋陷入沉思,他好像没有吃过这种水果。 那美人儿也注意到他的目光,扬了扬手里的水果,冲他笑着说了句什么。 朱翊钧没听清,但他立刻站了起来,朝着美人儿跑了过去。冯保想拦着他,却慢了一步。 他本来就灵活,现在学了功夫,更是敏捷,身边几个太监想拦他,还真拦不住。 冯保看向陆绎和刘守有,用眼神询问,这三个是什么人。 如果是七品以上朝廷京官,锦衣卫肯定认识,如果他俩都不认识,那就要警惕了。 刘守有小声道:“长得比姑娘还标志的那个,不认识。旁边那两个稍微年长一些的,一个是刑部主事袁福徵,另一个是户部主事蔡国熙。” 是刑部和户部的人,那冯保就放心了,两个朝廷命官,总不能光天化日对一个孩子做什么。 朱翊钧走过去的时候,其中一人正好站了起来:“你俩不想听也罢,切在这儿歇着。我得过老师那边。” 二人点头:“春台兄请便。” 离开的那个正是户部主事蔡国熙,待他走后,朱翊钧来到那美人儿跟前:“你刚才在和我说话吗?” 美人儿笑着晃了晃手里的水果:“我见小公子像是口渴了。” 朱翊钧问:“这是什么?” “是京师没有的果子。” “我好像没见过,”朱翊钧歪着头,仔细端详他,“你说话也不像我们这里的人。” 美人儿来了兴趣:“那我像哪里人?” “嗯~”朱翊钧歪头,略微思索片刻:“像是从江南来的。” 美人来了兴趣:“何以见得?” 朱翊钧的目光落到他拿着水果的那只手上,夏天穿的衫子轻薄,稍微抬手,袖子便顺着手臂滑落下去。 朱翊钧说道:“韦端己说:垆边人似月,皓腕凝霜雪,不就是你这样的吗?” 这话说的,别说眼前的美人儿,就是站在远处的冯保等人也惊讶不已。小家伙平日背了不少诗词,竟然还能活学活用,拿来和美人儿搭讪。 旁边那人却对朱翊钧说道:“小公子,这果子你今日是吃不上了。” 朱翊钧问:“为什么?” 那人笑道:“莫云卿平生最不喜别人赞他貌美。” 美人儿双目圆瞪,恼怒的瞪了好友一眼:“袁太冲(袁福徵号太冲),你找打!” 朱翊钧不甚在意的挥挥小手,十分自来熟的坐在了旁边的石墩上:“没关系,我不吃,你告诉我这个果子叫什么,回去之后,我爹爹会给我买。” 那叫莫云卿的美人却道:“这个果子,北方可买不到。” 朱翊钧问道:“这个果子只有南方才有吗?” “没错。” 小家伙晃着脑袋:“南方的水果我也吃过,爹爹买不到,我爷爷也会替我寻来。” 每次出门之前,裕王都会提醒朱翊钧,出门不可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,小家伙记得牢牢地。 莫云卿点点头:“小公子粉妆玉砌,贵不可言,一看便知门第极高。” “你长得也很好看呀,只比我的张先生差了一点点哟。”说着,朱翊钧还伸出小手,捏着拇指和食指,给他看一点点的距离是多少,小模样尤为可爱。 莫云卿笑着问他:“张先生,何许人也?” “教我读书的先生呀,他也在这里。”朱翊钧四下张望,“可是,这里人太多了,我找不到给他。” 张也不是什么稀罕的姓氏,他所说的张先生,应该也是一位仰慕阳明公,崇尚心学的士人。 朱翊钧坐直了身体,小手轻轻敲一下石桌:“该我问你们了。” 他这一本正经的小模样实在逗趣。莫云卿和袁福徵二人对望一眼,配合他:“小公子请问。” 朱翊钧问道:“这个果子叫什么名字?” “枇杷,小公子可有听过?” 朱翊钧点点头:“听过的。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。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。” “哈哈哈哈哈哈哈哈!” 莫云卿和袁福徵二人相识大笑。 朱翊钧莫名其妙:“你们在笑话我,是我说错了吗?” 莫云卿乐不可支,好半晌才扶着石桌缓过气来:“小公子误会了,我俩没有笑话你的意思,只是想起一段有趣的往事。” 朱翊钧顿时升起好奇心:“什么有趣的故事,也说给我听听。” 莫云卿说道:“在华亭的时候,有一日,我去他家,见桌上有一帖子,写着‘琵琶四斤’,相与大笑。” 朱翊钧不明白:“笑什么?”莫云卿看向袁福徵,又忍不住笑起来:“因为枇杷不是此琵琶。” 袁福徵摆摆手:“都说了,乃年幼时所写,只因当时识字差。” 朱翊钧越听越糊涂:“什么琵琶琵琶,你们在说什么呀,我越听越糊涂了。” 莫云卿朝他招招手:“小公子你来。” 朱翊钧走到他身旁,莫云卿一手揽着他,一手沾了茶水在石桌上写字给他看:“此‘枇杷’非彼‘琵琶’。” 袁福徵说道:“当时云卿还取笑我:若使琵琶能结果,满城箫管尽开花。” 朱翊钧养在深宫,哪曾听过这样的文人轶事,光是莫云卿随口作的两句诗,就让他耳目一新,实在有趣极了。 石桌上,莫云卿用茶水写的字迹还未干透,一笔一划沉稳矫健,线条醇厚饱满,清峻豪迈。 朱翊钧回过头来,看着莫云卿,这个人长得好看,字也好看,还会写好玩的诗,若是他不出宫,哪里能遇到这么有趣的人。 莫云卿又剥了一颗枇杷,送到朱翊钧的嘴边:“来,这是我昨日进京带来的,小公子尝尝这味道如何。” 朱翊钧咬了一口,果肉清甜多汁,带着微酸,吃到嘴里,朱翊钧才想起来:“这个果子我吃过的。” 没有什么水果是皇宫里没有的,就算生长在南方,也会作为贡品送入京师。只是皇上宫里,爱吃的玉皇李常见,枇杷不常见而已。 既然吃过,朱翊钧对果子就没了兴趣,反而对这个莫云卿更感兴趣。 他问莫云卿:“你是江南什么地方的人?” 莫云卿笑道:“小公子可曾听过松江府华亭。” 朱翊钧摇头:“没听过。” 莫云卿又道:“今日在灵济宫讲学的大人,小公子可知道是谁?” 这个朱翊钧自然知道:“是徐阁老。” 他看起来也就五六岁的年纪,竟还识得徐阁老,想来,莫云卿方才对他“门第极高”的猜测应该是正确的,这莫不是哪位阁老家中的晚辈。 “徐阁老是我通家世伯,我俩今日被好友拉过来凑热闹。” 朱翊钧没读过“通家之好”这个词,但也能明白,他的意思就是他们家和徐家世代交好。 朱翊钧又问他:“你是来考试的吗?”他想了想,莫云卿长得这么好看,如果他考上了参加殿试,自己肯定一眼就能注意到他。 可是,殿试那么多人,朱翊钧看了个遍,他不记得其中有莫云卿。于是安慰道:“没考上没关系,下次再考。”莫云卿大笑:“我不考试,只是来京畿游历。” “不考试?”朱翊钧皱眉,“是因为你不好好读书,考不上,所以不考吗?” “哈哈哈~”一旁的袁福徵大笑,“小公子有所不知,云卿可是松江府远近闻名的神童。” 朱翊钧听过的“神童”两只手已经数不过来了,现在又来一个。 不过,他的小脸上满是怀疑:“我不信!神童都要考试的,徐先生考了八次。” 莫云卿不置可否:“我一次也没考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