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9章
帝骇甚,痛甚,言:盐亦乃万民食粮,况盐近触灼肤,不可近而亵玩,只可远观。石灰亦白,可涂山野,何如?】 我历史老师说,以当时北宋的盐年总产量,一粒盐都不消耗,也要四百多年才能进上九百亿斤盐。 由此可见,当时北宋朝廷的腐朽,高官如朱勔连数都算不清。 也有一种说法,说朱勔根本就是想强占盐场,根本不在乎时间数量,只要所有盐都给他就行。 我是觉得吧,可能两种原因兼而有之。” “继续读:【勔疾言:圣人之景,岂可石灰充之? 帝亦言:盐充之,亦非雪,何异? 勔恼,迫曰:进乎,无进乎! 当是时,帝旁唯武王,为勔所迫,拒之则亡,遂答曰:进。】 这里的卿卿又刚,又识时务! 武王武松虽然是打虎英雄,但他只能打死一只老虎啊,成百上千的豺狗围攻,也没把握能护着卿卿全身而退。” “【帝出,武王问:奈若何?帝言:见太师京,再议。 二日,遂请见,京拒之。再请再拒,如是者三。京遣仆言:当遵命,勿复见。】 这里有一个问题:卿卿当时为什么要见蔡京呢?因为想请蔡京帮忙,是否能转圜一下。 卿卿虽然自己也为官,但还是给自己找了个靠山蔡京。据说五年间给蔡京送的生辰担,价值高达二十万贯,还不算盐场的孝敬。 这也是鲁太·祖的黑子高潮的地方:竟然给‘六贼之首’的蔡京送好处?岂不是同流合污? 但怎么就不能是卿卿识时务?在弱小时懂得蛰伏?利用奸臣蔡京达成自己目的? 毕竟卿卿从不是纯洁白莲花。” “还有,从蔡京三次拒见的态度,也可知他多半与朱勔同流合污了。即使之前得了卿卿那么多好处,也丝毫不念旧情。 蔡京的心理大概是:能夺得盐场据为己有,谁还想等着人送那几个孝敬呢? 只能说厚颜无耻!我竟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!” “【帝命仆回:与金盟约之事,不可行。 京遂见。】 与金盟约之事,指的是北宋联金灭辽的海上之盟。这海上之盟,是宋徽宗悄悄派人从山东登州一带,多次走海路去与金国达成的盟约。 既然是秘密行事,那卿卿一个外省小官,又是怎么知道的?” “对此有两种说法,一是如史载所说:事不密,船员偶得知。 卿卿有一造船厂,起事前就已经打造次出一支成熟的远洋船队、一支内河船队,海洋、内河皆通航南北。如果说船员偶然得知消息,也是有可能的。 还有一说,卿卿在金国的密探窃得情报。当时密探之王乔郓哥的前辈钱三,已经将情报网铺到了金国境内,由密探窃取到的情报。 但不管样,这两种说法都共同说明了一件事:鲁太·祖在起事之前,就已经颇有实力。 至于连金灭辽一事不可行,就更说明了卿卿卓越的军事政治天赋。 后来的历史发展,也证实了他的精准预判:与金盟约一事,不可行。” “【京问帝言:国策机密,汝何得之? 帝言:事不密,船员偶得知。】” …… 蔡京脸色阴沉,看着西门卿的眼神冷酷至极,“如此机密国策,你如何能得知?!” 西门卿表情看上去有些微忐忑,强自镇定道:“出使金国的特使一时疏忽保密,我的船员在港口卸货时,偶然听到的。” 蔡京追问:“泄露之人是谁?” 西门卿张口就来,“船员哪里识得朝中相公的真面目,因此在下也不知是谁。” 蔡京紧追不舍:“何时探听到的?” 认不得人是哪个,什么时候听到的总记得吧? 西门卿直接道:“大约是在入冬时罢,具体哪一日,却是记不得了。” 再追问下去,也总有其他话来搪塞。 蔡京索性不再追问,转而问道:“盟约之事,为何不可行?” 西门卿本来也不在乎蔡京信不信,于是也直接回答:“东汉末年,三国鼎立,互相牵制,天下方才得享六十年太平。” “眼下之时,恰如三国之时。若非三国皆存,便是一国独大。” 蔡京直接就是:“我圣宋自当一国独大!” 小名系统吐槽:[谁给你的自信,雪乡二圣吗?] “……”西门卿按他自己的思路走,“大宋自澶渊之盟后,安享百年太平,兵士怠于拼杀,一时恐不能与蛮野金兵为敌。” 这话就说的,就有点不客气了。 我就直说了吧:大宋兵士不行!当然,主要还是皇帝和大臣不行。 不然你叫李二凤来看看?退一步,叫雪乡大圣别逼逼,全听二凤同姓本家李纲的,就也行了。 蔡京又是一句:“我大宋兵士百年来以逸待劳,战则勇武!” 小名系统:[你自己听听说的是什么话?以逸待劳百年,你都没这么命长!大宋军队的‘冗兵’有多严重,你心里没点数吗?] 西门卿:[蔡京不是庸人,未必不知。他只是不屑听、不愿听也不会信我说的话而已。] 区区一介商人,竟妄谈国政? 蔡京紧接着又说:“大宋的敌人是辽国,盟友才是金国,作何去与金兵交锋?” “而眼下的辽国,卧榻之侧一只病猫而已,何足为惧。与金联盟,南北夹击,必能收复燕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