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
有字时,江起舞会过去查看,查看过后便是…… 她对这段梦的记忆出现了断档。 除此之外,她还记得自己拿着个竹篮,其中装满了与她的耳钉镶嵌物材质类似的小石块。 江起舞不记得它们的来处,只记得它们的去处。 她似乎把它们按照某种规则放进了中药柜里。 每当她打开柜子时,都能感受到一阵直击心灵的呻吟,虽然无声,但充满了怨恨与不甘,令她在梦醒后依然心有余悸。 “正在发生的现实……” 真的是现实么? 难道这世上真的存在平行时空,每到熟睡时,她便以梦的形式去了另一个时空,在那里完成自己的使命? 不,这算什么使命,独自守着一堆柜子和石头? 还有,“不该知道的另一面现实,因而醒来后不会记得。” 但她这次怎么就记得了呢?之前不该知道,难道现在就该知道了吗?那么,该不该知道又取决于什么呢?与她最近的状态有关吗? 坦白说,最近让她产生最大变化的,是祝余。 会和她有关吗? 江起舞突然很想了解这个人,但碍于毫无门路,只好尝试性地用手机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了“祝余”二字。 搜索结果还真不少,只不过都是些与《山海经》相关的内容。 《山海经》与祝余?她分明读过,怎么完全没有印象。 随意点进一篇,这才唤醒了她的记忆。 《山海经》中记载:“招摇之山,临于西海之上。多桂多金玉。有草焉,其状如韭而青华,其名曰祝余,食之不饥。” 大意是说,招摇山上有一种草,名叫祝余,吃了它之后便不会感到饥饿。 有意思,原来她的名字是这么个寓意。 翻来翻去多少都与《山海经》有关,江起舞想着怕是找不出更多有用的内容了,便打算关掉手机出去吃饭。 又忽地灵机一动,在搜索引擎上输入“祝余 影子”。 这回的搜索结果令她惊讶不已。 她看到一位名叫祝余的作者,在某网站发布了许多关于影子的神话传说、古今奇闻汇总。 最关键的是,这些,她都看过。 更准确地说,江起舞关于影子的诸多认识,正是从这位作者发布的内容中获取的。 此祝余与彼祝余,会是同一人吗? -------------------- 第11章 【11】 江起舞将网站上这位祝余的主页从头到尾翻了个遍。 最早的发文时间可以追溯到十年前。 而她认识的祝余,根据形象判断,大概是在三十岁左右。也就是说,在年龄上,此祝余与彼祝余是不冲突的。 另外,发文内容除了影子,还涵盖了风铃、人形娃娃、棋盘等主题,对每个主题所关注的皆是些灵异鬼怪传闻。 这与祝余所说的“对灵异奇闻具有天然的好奇心”也完全对得上。 世上怎会有如此巧合:完全一样的名字,何其相似的兴趣爱好,况且这兴趣爱好又是那么另类。 江起舞基本可以断定,她们就是同一个人。 所以,她真的可以相信祝余说的话? 毕竟至少十年前她就开始研究这些东西了,其中对影子的整理也是从七年前开始的,那时候江起舞甚至还未来到这个世界上。 可以说,祝余无形中为江起舞提供了很大的帮助,因为她的整理不带有一点个人推断,是极其客观、全面的,不仅按照时间线进行了梳理,还附上了所有资料的出处。 到此刻,昨天的怀疑与疏离就这么淡了几分。 甚至江起舞在想:如果有祝余在的话,凭借她对这些事的敏锐,是否可以帮助自己更快地探索身上的谜团。 哪怕她说的话不能全信,但也总会有可取之处,只要自己小心分辨就是。 只是,昨天才冷淡地回应了她,现在再去主动接近未免有些尴尬。 江起舞又去了半商街。 但不是去此间找祝余,而是进了半商街的那家本地家常菜。 今天醒来后她先是复盘了许久昨夜的梦,又在网上看了半天祝余的资料,一直拖到下午五点也没吃上饭。 所以,她是来这吃饭的。 若是偶遇了祝余,江起舞也会是这个回答。 然而一顿饭结束,什么偶遇也没发生。 不过这也没什么,她本身就是为了来吃饭的。 但口腹之欲得到满足后却也没离开半商街,江起舞转而走向隔壁的小酒馆。 来都来了,不如就进去喝一杯,正好也观察下形形色色的镇民。 说实话,若不是因伤在祝余那小住了几日,她还真未必能发现这家名叫“百代过客”的小酒馆。 “百代过客”这四个字,江起舞认为取得甚好,以至于昨日一见后,当即就下了决定:在离开来月镇之前定要过来坐坐。 事实证明,她的眼光确实非凡。 此时乃是傍晚,酒馆门侧挂着的大红灯笼已然亮起,左边三个上书“光阴者”,右边三个上书“过客也”,将不大的店面照得很是气派,且不失潇洒。 推门而入后,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江湖气——明暗参半的灯光设计,错落有致的木质方桌长椅,酒架上的一排排黑釉陶瓷酒坛子,还有墙上挂着的一块块酒名小木牌,都让江起舞仿若置身于武侠剧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