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6章
“师父、师父总有办法!”、 风雨满袖,山风鼓起季峋的袖袍,他看着长孙昭,眼神软了软,“昭儿,苍生倒悬,人世火宅,我下山找自己的办法,你莫拦我了。” “昭儿,你待在山上,若……我再回来,有句话,其实我一直想同你说。” …… 青溟山的仙鹤云中飞走,昔人已乘鹤而去。 海石耸立,惊涛拍案,浪花化作雪沫四下飞散。 一艘百丈宝船如巨鲸匍匐岸边。 船上千人小如蚁,忙碌不休。 逢雪看见了一个背影慢慢走上船头。 这也是二师姐,不过是离开了青溟山的长孙昭,是戴上华服金冠长公主。 她穿上华贵紫袍,衣袍被海风鼓起,霞帔披帛飞扬,织金绣凤,流光溢彩。 紫云师叔说过,那夜疾风骤雨,大师兄下山后,二师姐也并未再回去。 难道季峋的话给了她触动? 逢雪瞧巨浪连天的模样,心知这大抵是二师姐出海猎蜃前。 许多小渔船簇拥在宝舟附近,如众星拱月,为宝船护航引路。 船上之人衣不蔽体,衣衫褴褛,脸色晒得黝黑。 瞧船的模样,舟头宽圆,应是专用来采珠的船只。 船头的人,被海上烈阳灼得黝黑、被风霜巨浪拍打得佝偻。 但他们嘴角上扬,喜气洋洋。 那年二师姐为了猎蜃来到海边,看见珠农惨状,怒从心起,砍掉几个狗官脑袋,废除魅川都,放无数珠农自由。 珠农为报答,自愿簇拥宝船前,为公主引航。 海面被通天宝光照彻,灼目的光彩,几乎将整片大海照亮。海面晕出柔和的光,透过宝石般剔透的海水,依稀能望见里面闪出五光十色,目眩神迷的光彩。 难怪那么多人疯了似的去追寻“千年珍珠”,瞧大海的模样,谁会不信,传说中白玉为船金作马的龙宫,就藏在这片海域之下呢。 海面雾气逐渐浓了起来。 前方浓雾里宝气冲天,依稀有轻歌软语,动人丝弦飘来。 只听那些柔软歌声,便教人魂不守舍,能想到唱歌的美人如何身姿曼妙,倾国倾城。 只看那闪烁的宝光,就能叫人目不暇接,想到雾气中遍地金银珍珠翻滚。 龙宫玉阙,不过如是。 船头公主一挥手,护航的珠船纷纷散开。 宝船十二帆拉满,乘长风破巨浪,驶入翻滚的浓雾。 —————— 又是雾气翻涌。 不过这次不是在海上,而是来到了江边。 玉带河水缓缓流淌,碧波荡漾,河畔茅草屋升起袅袅炊烟。 村口几个老人闲坐,手拿蒲扇,纳凉吹风,驱赶成团的飞蚊。 一座界碑立在旁边,上面刻着“古碑村。” 逢雪跟随长孙昭的视线,一路往前行,穿过淳朴村庄,来到河畔石头垒成的庙里。 既是古碑村,自然有一座古碑。真正的降魔碑与石龟一起沉入河中,镇压河妖,留在庙里的,只有片片石板壁画。 第一幅画,城门沦陷,官兵屠城,浮尸堵塞江河。 第二幅画,孽龙出世,水漫大地,附近百里洪水肆虐,百姓流离失所,争相逃离这片死地。 第三幅画,女子手捏法诀,呼风引雷,与巨龙在云间缠斗。 第四幅画,巨龙沉入水中。 洪水褪去,昔日繁华城池被淤泥淹没,只余一片荒地。十几年过去后,昔日被杀得几乎绝迹的土地,又迎来一伙牵家带口的流民。 流民们发现,此处土地肥沃,依山傍水,河中鱼肥虾多,便停了下来,在此休养生息。 岁月变迁,沧海桑田。河道几度变迁,人们走了又聚,云螭的往事鲜有人记得,古城随他们的龙王沉入江底,埋入厚厚河泥中。 后来这儿因真人降龙的故事,变成降龙村,又过百年,无人记得真人降龙、降魔碑为何出现,记载往事的古碑上覆满青苔,偶尔有孩童调皮地在拿着小石,在古碑上画画写写。 降龙村变成了古碑村。 又过多年,河水肆虐,附近官吏听说有座石碑可降魔,命人将石碑铸在石龟背上,一同沉入江中。 江水果然平静不少。 这座专为古碑而建的小小庙宇也就此空荡。或许再过许多年,古碑村又会变成大河村、小河村。 岁月变迁,人事轮换,唯有日月长在,江河永恒。 这些年世道渐乱,民生凋敝,村庄的青壮年或被拉壮丁拉走,或为了躲避兵役,逃往他乡,逐渐,村庄越发荒废,剩下的,大多是一些黄发老人。 直到女人来到古碑庙里。 长孙昭拿着一方玉匣进入其中。随从清理走庙中淤泥,石上青苔,记载往昔的壁画从岁月的罅隙里漏了出来。 她专注望过片片壁画,唏嘘叹气,打开了玉匣。 匣中有颗宝珠,珠光闪烁,打开的瞬间,千万种绮丽的雾气便在匣中翻滚。 逢雪心想,这应是师姐猎来的蜃妖内丹。 长孙昭怀抱玉匣,迟迟未动,目光依旧在壁画上扫来扫去,踌躇未定,难以下定某种决心。 角落摆有几块石头,垒成神台模样。 她取出三枝沉香,插在神台上,袅袅的幽香自废庙升起。 “蜃珠已猎到,若能借此降服龙神,消它身上戾气,也算一件好事。但是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