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5章
“回去把你爸叫来,中午就在我家喝两杯。” 说到兴头,王爷爷大手一挥,把姜半打发回家去叫姜爱国。 忆往事,当然是人越多越热闹。 很快。 姜爱国骑车风风火火赶来,车子都没停稳就大着嗓门在那喊:“老政委。” 姜向北还是头回看到爷爷那么激动,没说两句话声音就跟着变了调。 “你怎么越长越年轻了!” “以前总叫我小姜,但您看现在……我连孙女都这么大了,不是小姜了吧。” “就算你现在有重孙子,那我也能叫你小姜,有本事就重新投胎再来跟老子算辈分。” “我还是说不过政委。”姜爱国笑。 姜向北看得正起劲儿,右肩忽然被轻轻拍了下,姜向南示意院子外。 郑奶奶笑着冲他们招了招手。 “他们只要说起以前的事就没完没了,你们来帮奶奶做中午饭。” 郑奶奶领着兄妹俩去了厨房。 厨房是后院单独的一间屋子,面积不大光线不错。 对于姜向北好奇的事郑奶奶也没落下,刚到厨房就说了起来。 “他们可不是那么简单的政委跟老部下的关系……” 一场攻坚战役,整个连几乎全军覆没,战役结束清点后发现就剩三人还侥幸活着。 而这三人正是王爷爷姜爱国和刘小六。 三人坚守阵地毫不退缩,要不是随后赶来的兄弟部队支援,他们肯定也牺牲在了那片战场上。 “我听老王说,当时要不是姜爱国同志把他们拉进战壕,两人早被炸弹炸死了,你们爷爷的眼睛也是那时受伤……” 对三人来说,那真是战场上过命的交情,可不是简简单单一句朋友所能概括的。 伤养好后,三人因情况不同各奔东西。 姜爱国因伤退役回到洛川市,刘小六虽然腿也受伤,但有门养猪手艺,调到其他部队养了几年猪才转业。 王爷爷因在这场战役中优异的表现,伤养好后升到团部,一直当兵到退休。 他们退休后原本是一直在北市生活,后来儿子调到洛川市工作,老两口也就跟着过来了。 时隔多年,三人在洛川团聚。 “我爷爷真厉害。”姜向北激动得甩了下手中刚摘一半的空心菜,又转头看向老哥寻求认同:“哥你说是不是!” “爷是大英雄。”姜向南说。 虽然爷爷现在只是三水胡同的普通人姜爱国,可一点都不妨碍其在姜向北心中成为世界上最厉害的人。 打到最后三个人也坚决不退缩,而且还救了战友。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,姜向北此刻脑中只有这句话飘过。 大丈夫……当如是也! “要是别人肯定吹得整片胡同都知道,老姜倒好,硬是一个字都没提。”郑奶奶又笑。 姜向北连连点头。 说完往事,郑奶奶又问起姜向北租房子打算干什么用。 “郑奶奶,我想在胡同口摆个小摊,卖面包。” 刘小六爷爷只说租来放板车,倒没说姜半要卖什么面包。 “面包?你王爷爷倒是喜欢!” 郑奶奶做事动作相当麻溜,空心菜摘好立马又端来土豆让姜向南削皮。 “郑奶奶不喜欢面包?”姜向北忙问。 “你王钊哥倒是买过几回,可我老觉得吃完不消化,哪哪都不得劲儿。” 郑奶奶精气神锋利依旧,可身体终究是老年人。 经营部里的面包大多没发酵到位就烤制,好些面包看似松软,其实入口就会发现难以咀嚼,用手一捏立刻成了张面皮。 “我做的面包保证郑奶奶吃了不会难受。” 姜向北对自己的出品质量还是有相当高要求。 就是配方上也专门针对老年人做过调整,减少油糖比列,减少三高的负担。 虽然……这个时代的老年人应该很少有三高问题存在。 将将才能吃饱,哪来多余的能量让你积存。 说到这,姜向北忽然想起他们本来就是带了礼物来的,就是一时被打断把网兜忘在了凳子底下。 郑奶奶只是笑:“那奶奶等着尝你的面包。” “我这就去拿。”姜向北立刻放下菜篮子。 堂屋里三人聊得面红耳赤,是真各个都顶着张大红脸,就跟喝多了一样。 姜向北很不想用贼眉鼠眼形容自己老爸。 可看他一会伸长脖子看王爷爷,一会儿又自顾自地嘿嘿笑两声,确实……不太像是个好人。 姜向北不想打扰几个爷爷聊天,绕着墙壁轻手轻脚地拿了兜子退出堂屋。 而此时姜半眼里的姜向北:偷感十足! 跑回后院厨房,把两个网兜交给郑奶奶,姜向北很是自信地加上句:“里面全是我自己做的吃食,奶奶你尝尝看。” “全是你自己做的?” 网兜里的东西一一拿出来,除了兜子罐头和水果外,另一个兜子里是两个纸包。 纸包里有好闻的香气飘散出来。 郑奶奶还真有些好奇起来,放下手里的抹布捧着纸包放到方桌上。 “这是核桃酥。” 核桃是姜爱国和平子爷爷专门去袄子山背回来的野核桃,家里晒了好几麻袋。 堆得时间久了怕发霉,姜向北干脆决定糕点第一款就卖核桃酥。